) 朱熹接受了这一方法,同时又提出涵养和省察二者交相助[17]的主张,把涵养于未发,省察于已发,看作是互相联系的一套功夫。

这正是天人不相待,而非天人合一之学。在天人关系问题上,他更强调性,天地之帅吾其性,天地之塞吾其体[24],人以天地之性为其性,以天地之气为其体,正说明天人之本无二。

汽车科技

[55] 这就从本体论和发生论同时论证了人和自然界的统一。因此,天人之间,既有同又有异,既有分又有合,分者正所以为了合。只如此看,便见天只有个春夏秋冬,人只有个仁义礼智,此四者便是那四者。《系辞》则提出生生之谓易、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命题,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宇宙自然界的发展。它把循环往复之道,看作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。

穷理尽性之学就是天人合一之学。[32]《横渠易说·系辞上》。……天理人欲分别太严,使人欲无躲闪处,而身心之害百出矣,自有宋诸儒始也。

从道德理想主义发展到经世致用,这也是理学范畴演变的一个特点,在理欲问题上表现得也很明显。人于天理昏者,是只为嗜欲乱着佗。[46] 人有嗜欲,是人之天性,是人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条件。对天理人欲问题作一最后清算的,应当是戴震。

[78]《权》,《孟子字义疏证》。若不是,则静亦不是,岂有动静之间哉。

汽车科技

这一点在《道心人心》章已作了说明。[13] 个体的一切物质欲望,必须在道德规范的制约下才能存在,如果违反这种规范,那就是人欲之恶,天下之理,原其所自,未有不善[14],只要服从天理,则无往而不善。这种两极化的理论,还不等于身心二元论,因为张载从本体论上论证了性和气、理和欲的统一,因此不能把返归到天理理解为自我否定的绝对超越,只能理解为自我升华自我提升。但反对人君独治[55],提倡博爱[56],提出人性不止孟子之言人伦而已[57],这些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,也是对理学心性论、人生论的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。

可见,义理并不是先验的,而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。黄宗羲也是这一批判思潮的重要代表。理学家的理欲观,并不都是来自儒家。所谓物至知知,第一个知字指认知能力,第二个知字是对外物的感知,但这并不是纯客观的认识过程,而是一种情绪感受,或者在认识中产生的主观评价。

[25]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,虽人之所不能无,然多而无节,未有不失其本心者。……其实乃物欲之大者。

汽车科技

如果以动静体用分理欲,就是把性归之于天,把欲归之于人,而且以形而上的寂然不动之体为性、为善,以形而下之动为欲、为恶,就是分为两截。但他们都认为,欲是性的表现。

[77]《性》,《孟子字义疏证》。这里,罗钦顺着重批判了心学派的理欲观。他说:《乐记》‘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,感于物而动,性之欲也一段,义理精粹……陆象山乃从而疑之,过矣。[29] 这就变成了理学人生论的宗旨。虽三王之世,不能使天下无孤寡之人,亦不能使天下无再适人之妇。前面说过,理学家提倡存天理,灭人欲,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,它一方面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,另一方面却宣扬了封建道德主义,就其实质而言,反映了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冲突。

[52]《言私其豵》,《日知录》卷三。他虽然也是天理论者,但这一看法却表现了对物欲的肯定。

只有南宋初年的胡宏,提出天理人欲,同体而异用,同行而异情[15]的说法,把二者看作是源于同一本体,只是作用不同罢了。天理是中,在天理上有所偏倚,或过当些子,都是私欲。

按照理学心性论的逻辑结构,许多范畴都和理欲有关。欲之无过不及便是理,不需要性、命合一,如同王畿所说。

刘宗周的思想,可说是从古代人学向近代人本主义过渡的重要环节。欲则是感物而动的感性欲望。第二,他改造并发展了朱熹的同行异情说,认为理、欲二者源于阴阳,而阳主性,阴主形[63],说明理和欲都由生命的物质根源所决定。[24] 就是说,这是不可避免的,但必须合于当然之理。

但这里却有理欲之分,为天下国家者即天理,为一己之私者即人欲。这同二程的观点有些不同

[16] 他所说的念,也是指心理情感等念虑活动,与知觉相近。[49]《大禹谟》一,《尚书引义》卷一。

人心括于情,而情未有非其性者,故曰人心统性。就道心而言,以道德理性为内容,而心只是主观承担者,但既然以道德为内容,就必有道德上的评价,故斯心也,则惟有善而不更有不善[50]。

虽然,则不可不谓之有别已。[3] 所谓浑然,就是主体意识完全被道德化而变成了道德观念,又叫良心。当衣而衣,当食而食,便是道心。王廷相在其他方面,对理学范畴进行了较多批判和改造,但在道心人心问题上,却同朱熹很相近。

朱熹又认为,道心生于义理或发于义理,人心生于血气或发于形体。从这一点说,他和陆九渊又是一致的。

他把形而上的道德意识放回到现实人身之中,以感性形体为道心的基础,这就意味着人的生理需要、物质欲望、感情需求等等是道心的基本内容。朱熹的这个观点是对意识活动的比较深刻的分析。

[50]《大禹谟》一,《尚书引义》卷一。因为身与道原是一件,至尊者此道,至尊者此身……须道尊身尊,才是至善[29]。
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17:35:13

本文链接: http://huj4v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42927/5760.html